无论“价目表”多么响亮,总有一小部分人被一片树叶蒙蔽了双眼。 随着时代的进步,相亲或者为孩子相亲的人们变得更加温柔和理性。 虹口公园的相亲角不仅仅是采访,更是“为自己相亲”的所见所感。
在上海的“相亲圈”里,吴松(化名)几乎是第一代“网红”。 五年前,30岁的安徽青年吴松在上海的一次相亲会上“一举成名”。 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,用粗体大字来宣传自己“聪明”、“诚实”,下面还加个QQ号。 这张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,聊天软件的弹出新闻中也出现了他的身影,报纸的版面上也出现了他的身影。 他还成为一部名为《上海爱情故事》的纪录片的主角之一。 随后,他的电脑屏幕上就排成了上千条女孩的“好友请求”。
但武松至今仍单身,还在相亲。 仔细一算,他已经相亲12年了。 现在,他把各种“筛选条件”视为“有章法的东西”,认为它们无法建立关系基础; 找到爱情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,“相亲并不是捷径”。
另一方面,近日,一份“中国式相亲价目表”在网络上疯传。 “价目表”上,未婚男女根据外貌、房子、车子、收入、户籍、学历等,分为顶级匹配、高匹配、标准匹配、低匹配、简单匹配、无考虑等。 ; 白富美,但“女医生”其实是“简单搭配”,属“羊”的女性都被列入“不考虑”之列……
事实上,不必认真对待。 相亲是一个老话题,时不时就会成为热门话题。 传统观念、功利主义、无节制的爱情,在当今的中国,总是在冲突和碰撞中寻求和解之道。 好消息是,无论“价目表”多么响亮,总有一小部分人被一片叶子蒙蔽了双眼。 随着时代的进步,相亲或者为了孩子的人们变得更加温柔理性——这也是一位90后女记者。 第一次去人民公园和虹口公园相亲角,不仅仅是采访,更是“为自己相亲”的所见所感。
超越“价格”
自2005年起,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成为未婚男女家长自发形成的热闹场所。 周末,中老年人们拿着小板凳,带上干粮和水,举着牌子,撑着雨伞,把孩子的“条件”放在公园小道上,等待着自己的女婿——婆婆和儿媳妇,坐了一整天。 这些年来,发生了无数的故事。
7月30日周日一早,相亲角就挤满了人。 陪伴了两年多的蔡阿姨说,“人不多”——“天热了,出来的人都不高兴,我今天九点就到了,可以在遮阳篷下找个座位,用脚把它放在原来的地方。” 没有更多的地方了。” 以前,人们早上六点就抢座位。 老张6点钟就来了,抢了个“金座”。 他从人民公园5号门进来,看了一眼,就看到了他的摊位。 那天的天气很快验证了老张的智慧。 洗了两场雨后,躲在外面躲不掉的家长就挤进了遮阳篷,带来的所有材料都没有地方展示。
7月30日,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凉棚下,不少家长正在为孩子相亲。
老张说,他能够积累这样的经验,是因为“我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,我看得出来”。 为了给儿子找一个满意的女朋友,老张断断续续地来到相亲角,一连3年。 虽然他好不容易给儿子找了个女朋友,可惜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他就“崩溃”了,于是他又回到了这里。 像老张这样的父母并不孤单。
记者作为相亲对象,也在入口处的凉棚下守着,这里遮风挡雨,距离入口较近,人流量也最大。 站在这里,意味着遇见更多真诚的父母。 尽管记者没有提出任何“条件”,但还是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。 2个小时之内,询盘不少,也有不少家长真正表达了自己的意愿,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——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中国式相亲价目表”并不准确。 相亲这件事,除了“价格”之外,还需要引人注目。
今天,武松上下班途中也经过人民公园。 他还被蹲在相亲角的父母拦住、殴打,但“有女孩加我微信后,只聊了两句就被拉黑了”。 聊天才刚刚开始,刚打招呼就被拉黑了。 这显然不是因为武松得罪了对方。 “女孩根本不想认识我,加我微信大概就像完成任务一样,告诉你的父母。‘你看我努力了,加入了对方’”。
武松觉得“相亲价目表”与真爱无关。 “相亲只能帮助拓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如果真想从陌生人推进到恋爱关系,最终进入婚姻的殿堂,就得从头开始培养感情。外部条件是没有办法的。”帮助加快这一进程。” 武松总结了自己12年相亲的经验和教训:想要结婚、想要恋爱,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。 如果你全面、积极地改变自己,也许你离结婚又近了一步。 “态度一定要积极。”
“以前不敢跟人说这么多,今天一口气说了这么多,证明我变得更有勇气了,这很好。” 武松向记者说出这句话时,露出了腼腆的笑容。
很难“脱离”
但“价目表”背后所要求的“条件匹配”,却让不少相亲角的家长一时难以“脱离”。
记者在相亲角受到询问——有家长当面询问地址,得知是虹口区后,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太远了。” 毕竟,在身边的一些“标牌”上,一些家长还是会标注孩子的身份证号码以及婚房所在的区域。 例如,蔡阿姨写道,她的女儿“户口在黄浦区”。 还有人问记者他在哪里工作。 “静安区威海路”显然让记者很满意。 他脸色有些苍白,然后问起他的学历。
在人民公园的相亲角,家长撑着雨伞“贴”孩子的信息。
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无论是在人民公园还是虹口公园,仍然有不少打着相亲旗号出现的“红娘”。 并不是所有的交友材料都出自家长之手,一些噱头材料也可能是中介发布的“诱饵”。
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一些家长不知道网上广为流传的“相亲价目表”,也不知道如何使用“尽管连锁”等词语,但他们知道他们心里对相亲的交代比任何人都清楚。 有些人非常关心户籍问题。 男方三名家长曾打电话询问。 谈话中,只要记者连续说出几句普通话,对方就会立刻打断话题,提高声调问道:“你是上海人吗?”
老张认为这很正常。 这三年来,他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儿子寻找合适的女孩:户口所在地、年龄、学历、职业、身高、气质、父母的职称、家庭经济条件……毕竟需要考核的项目大概有十几个,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不符合,可能会被老张“淘汰”,但综合考虑后,他在某些指标上从宽处理也是有可能的。 价格表显然无法涵盖其中的奥秘。
老张举了个例子,如果相亲的时候女方父母着急说话,他肯定不会多想。 以后有什么事情要商量,他们根本就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。 他们应该怎样做姻亲呢? 父母的脾气和性格成了意想不到的关键因素。
听完老张的《门当户对》,武松讲起了自己在合肥上大学时的往事:“安徽大学有一个英语角,那里女孩子很多,慢慢就演变成相亲了。”角落。走吧。” 有一次让他受到很大打击的是,一个和他相处的女孩给他留下的号码竟然是空号; 但接下来的一周,武松并没有气馁,依然踏入了相亲角落,一眼就看到了。 你喜欢的女孩和其他人聊得很开心。 他将这种损失某种程度上归咎于“功利”:当时安徽大学相亲角的一个趋势是,女生更倾向于和中科大的学生聊天,而武松不是中科大的学生。那里。
或许,武松也在某种程度上在自己的心里设置了一个“框架”。 到上海工作后,他有时会“曝光自己”:“你听说过‘凤凰男’这个词吗?我听说过。” 家住安徽芜湖农村的吴松,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。
走出框框
武松回忆起五年前的万人相亲会,这是他三十年来最“不平凡”的事件。 但就算有上千个女孩子加入他的QQ,终于可以在一起聊天了,但也只是寥寥无几,时间长了,“朋友”里的女孩子也只剩下十几个了。 有趣的是,武松给他们建了一个群,还把自己单身的同事都拉了进来,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。
经过12年的交往,武松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跳出了“框架”。 以前,他都会安排相亲。 比如他希望女孩至少有本科学历,最好不要太心急。 但这对寻找真爱有用吗? “不。” 武松总结道:“因为坚持这些事,我曾经错过了一些很优秀的女孩子,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可惜。”
同样,在人民公园的许多年代资料上,都醒目地写着“圆圆”二字。 “相亲只能帮助你在短时间内认识很多人,并不能帮助你建立感情基础。但如果你想走进婚姻的殿堂,让人们对你说‘是’,没有感情基础能行吗?” 武松说道。
记者发现,类似的观点几乎成为年轻一代的共识,因此不少人反对父母来相亲角为自己相亲。
蔡阿姨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。 有一次,蔡阿姨在公园“摆摊”时,恰巧看到一群穿着女儿工作单位制服的人路过。 向上”。
但即使女儿多次强烈反对,也无法阻止蔡阿姨来到相亲角。 “我不告诉她去哪里,她也无能为力。” 蔡阿姨是这么说的,但当她在相亲角看到一个合适的男孩的资料时,她只敢说是小妹妹的同事介绍的。 同样,几位家长在采访中承认,他们没有告诉孩子他们来到这里。
事实上,即使经过“价目表”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,家长筛选出来的人选终究还是需要送到孩子们手中。 对此,相亲角接受采访的家长们一致认为:我们是我们,孩子是孩子,我们是两条线,我们只负责拓宽沟通的范围,沟通要靠自己。
不得不说,这也是相亲角的进步之一。
对于武松来说,进步在于心态。 “相亲不是捷径”,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。
这些年来,他通过网络找到了女朋友。 2013年遇见她时,武松一度以为自己距离结婚已经无限接近了。 “我觉得她不像我在网上找到的,我和她是同一个家乡的,我们有共同语言。” 武松说,两人交往不到一年,就已经见过父母,并且住在一起了。 然而,物质基础却成为压倒这段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 “我们有两个人,一个脾气急,一个脾气慢。” 武松说这话的时候,语气依然缓慢,“她可以接受我‘凤男’的身份,也可以接受我当时没有房子。但她说,至少我需要才能买房子。” 最后,女孩提出了一个硬性的标准,“她希望我每个月能挣3.5万元。” 这是武松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的目标……
现在,吴松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作上,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iOS软件开发。 他也升职加薪,每月收入增加到2万元左右。 平时我要带领团队做项目开发,周六日还要加班,争取进一步升职加薪。 与五年前相比,他依然白皙干净,笑容依旧腼腆。 就连衣服也和以前一样。 蓝色T恤、灰色休闲裤、棕色凉鞋是典型的IT男装。 略有不同的是,当他低下头的时候,已经能看到一些白发了。
今年,武松报了一个培训班,以提高自己的爱情技巧。 他定期将培训材料分发给还在上大学的小表弟,并告诉他:“少一些忧虑和规则。”
可以相信,未来在相亲这件事上,类似“价目表”带来的风波会越来越小,毕竟评价体系会变得更加多元化。 如果少了一些“标签”,爱情和婚姻会不会更贴近心灵呢? 希望如此。
版权声明
本文转自网络。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
智慧生活百科